来腾讯的第三年,我的13条职业思考,关于那些被最常问到的话题

2014年夏夜。

在南山科技园一家小公司上班的我,喜欢在夜晚走廊的尽头看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腾讯大厦。时常会想,里面的人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从网上得知里面的大神非常多,流程非常科学规范,在这样的公司应该会很幸福吧。当时的我,很向往,要是能在里面上班该多好。

2014年的时候拍的

那些年经常会关注各种入职大厂的经验,热衷于参加各种线下分享会,加各种设计群,只为找到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早点完成加入腾讯的梦想。不为别的,只为能进去真实感受一番,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不要工资都可以,也不知道这股热情是从哪来的……

转眼已经是7年过去,从上周刚收到腾讯入职3周年祝福,3年时间真的好快,这里也成了工作以来待得最久的一家公司了。

还记得来腾讯前的2个月超长时间面试流程,以及收到offer确认邮件时的兴奋,还有从360离职交接的20天超长年假都历历在目。当初的梦想已经实现,站在当年被瞭望的腾讯大厦窗边,看着多年前瞭望这头的那栋楼的走廊,我思绪万千,觉得应该要记录点什么…

这三年多来,有很多的变化和思考,我想把我的所思所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总结下来大概会有以下13点,涉及职业成长的方方面面:

1)关于发展

2)关于变化

3)关于能力

4)关于目标

5)关于领导

6)关于标签

7)关于坚持

8)关于迷茫

9)关于资产

10)关于心态

11)关于圈子

12)关于时间

13)关于认知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我希望你能耐心看完,定有收获!

一、关于发展

工作越久,就越容易焦虑职业发展问题。当一般的工作需求逐渐变得没有挑战时,向上的瓶颈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似乎是要逐渐减分,不进则退,然后就开始焦虑了。对于工作7年多的我来说,我认为职业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逐步了解自己的过程,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但了解自己的过程其实挺难的,要明白这很正常,它需要不断在工作中实践反思才能清晰。所以如果一时间想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别急着焦虑,先尝试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做些改变,寻找机会。

在腾讯的这3年多时间里,我尝试了很多新的不同能力项的工作,从完全不会到慢慢熟练,才逐渐有了新的规划和成长。从刚进腾讯负责UI,UX的工作,到后面开始研究引擎和3D,我会发现自己很喜欢研究新的东西,不喜欢一成不变。所以,当项目中需要用到新技术,有新的挑战时,我会给自己挖个坑,先冲上去再说。学习新知识是快乐的,一开始先快速搞些demo出来,熟悉流程和可能性,然后再慢慢细化,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每当一段时间后回头看时,会发现自己总能学会新的知识,不小心又进步了,当初挖的坑总能填补上。

在腾讯做的3D厘米秀kapu项目

所以我觉得,如果领导交代一个超出当前工作能力的需求时,犹豫能不能搞定时,先答应再说,一般总会有好的结果。有些人担心自己会搞不定,其实这里面有个逻辑是领导其实不大会交给你远超你当前能力项的任务,之所以敢交给你,是在给你机会,所以勇敢点,敢于尝试才有新的突破。

职业发展是一条不断摸索调整的过程,看长线,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得失,拥抱变化。

二、关于变化

有变化才有新的机会。每天让自己做的事情有些变化,尽量避免做完全重复的工作,当你会了一件事之后继续重复做下去的边际收益其实是在不断降低的。那些在某个领域成长专家的大佬,看似是在不变的领域里持续研究,但其实他们可能每天都在尝试新的东西,绝对不是无脑重复练习就能成大师的。

在来腾讯前,我以为大公司会相对稳定,但实际上这里的变化却是比在之前任何一家公司都要大。短短三年间,直属领导和同事几乎换了遍,项目也换了好多个,所需技能也一直在变。不过,也正因如此多的变化,才让我这几年有了很多新的认知、能力和思考。

想要向上生长,现在看来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带来养分,稳定反而可能会让自己深陷泥潭。我们内部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个词:“拥抱变化”,虽说有些像自我安慰式的调侃,但确实是要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涌进。

三、关于能力

在腾讯,最被看重的人才能力之一就是:“变通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并不在于他做的事比一般人能好到多少,而是在出现问题时,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而有些问题有时候看似无解,但厉害的人总能给出变通的解决方案,这个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所以,要不断锻炼自己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的方法就是多思考,而自学能力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修炼思维的方法,因为在没人带你的情况下,可以独立的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在这边发现,大家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都特别强。比如老板交代一个需求,大家往往并不太担心具体技术,不懂的就学然后马上用到项目里去。

在腾讯的这几年,因为项目不断变化,我也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了很多新的软件技能,其中很多软件在来腾讯前都没怎么摸过,比如c4d,maya,blender,SP,Unity等等。最快学会一项技能的方法就是边学边做,花全部的时间去学和花全部时间去做都不是最快的,在项目中磨练技能,才是最有效率的。这些现在看来,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速提升了自己的个人能力。

自学能力也是需要锻炼的,如果遇到点困难就依赖别人,甚至指望花钱报班就能提高这种能力是很难的。关于如何自学,我之前也写过好几篇文章了,大家可以去看看。

《如何高效自学3D,鹅厂设计师分享他的经验》

《设计师的困惑,我到底适合自学还是报班?》

《从360到腾讯设计师,我的2018年度总结》

四、关于目标

目标倒推计划,执行最关键。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自己做的目标,这个很重要,在腾讯的这几年,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每天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当人有很多选择的时候,更考验人的规划能力。

我一直以来有个习惯,帮了大忙。我会在每一年的开始定一个大的目标,在每次假期定小目标,在每天早上定当天的目标,甚至在前一天晚上睡前定第二天早上在班车上看什么书等等。这些目标制定要能给自己“挖坑”,给自己突破的机会,然后想方设法去完成它,最后结果往往都能超出预期。

比如去年给公众号定个涨粉的目标,一定要在2020年结束前达成50000关注,然后分解下来每个月要涨多少,再换算成具体方法。每个月要多写一些原创文章,更加关注大家的想知道的问题,文章尽可能实用,多转发,多参与互推。只要能达成目标,有效的方法都用上,结果提前了小半年就完成了目标。

定远期目标要有自己大的方向,比如3年后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可以结合来看,符合目标的事情多做一些,不符合的就尽量不做。而定近期目标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看自己最近马上要用到什么,这种的目标执行起来更有动力,完成后也更有成就感。

比如当时我们项目中需要用到Unity3D引擎时,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非常快速的学习计划,并写每日的进度笔记。因为项目时间是定的,会倒逼自己利用好一切零碎时间去研究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短期目标的作用就在于此。

五、关于领导

找一个能多鼓励你的领导,远离整天否定你的人。职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无论在什么样公司,一个认可你,会给你机会的上级对自己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缺的是一个能鼓励并挖掘潜力的人,而激发潜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认可和鼓励。很幸运,在腾讯的这几年里,遇到了好的领导,不断被认可的状态激发了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难题的勇气。正因如此,才能让自己不断适应着改变,不断学会新的技能,如果一开始尝试就被否定,那多半是不会有后续的改变和进步的。

六、关于标签

年纪越大,越希望能有自己的标签。根本原因其实是希望减少错误选项,人生越往后面所面临的选择成本是不断增加的。很多人工作多年后会发现,有自己明确定位的人会轻松很多,至少他不用太担心选择的问题,打磨好他最擅长的那一件事就好了。在腾讯见过很多专家,他们无不是把某个领域做到最强,在遇到某个专业难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

很多人想说自己可能成不了专家,但我觉得至少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尝试磨练自己的一个擅长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一定专指技法层面,它可以是UI,可以是3D,也可以是写作这种通用能力,还可以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等。至少能在某个问题出现时,首先会想到你,这就是标签的力量。

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全才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极致就非常不错了。判断自己擅长哪些事有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看自己主动在哪方面花的时间多,主动愿意去做的事情多半也是自己最喜欢并擅长的。比如我这几年会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慢慢有了标签,可能正是因为自己在写作上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随时随地的记录习惯把零碎的时间利用了起来,变成了自己的擅长。

我在腾讯的这几年见到的大神,都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了最好,才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晋升之路的。相反,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死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七、关于坚持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公众号的坚持。记得刚来腾讯的时候,粉丝才5000多,三年后的现在已经超过7万,虽然在腾讯的这3年非常忙,但好在自己再忙也没有漏过一期每周一推文的更新,这是一件让自己值得骄傲的事。

刚做公众号的时候,想的就是学英语和多看点设计理论然后就开始坚持做译文和原创写作。一晃3年多的坚持,收获的不仅仅是最初想要的东西,还同时收获了人脉资源,写作能力,理解能力,还有突出的个人标签。这种经年累月而形成通用能力,对我的职场帮助很大。它让我有了自己的标签,会总结,擅长写规范文档,让我有了与众不同的价值存在感。在这个崇尚个人标签能力的大厂环境里,它能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

与此同时,还在公众号做了两年后,首度开始有了盈利,关于接广告这件事我一开始总是排斥的,在公众号刚做的半年后实际上就有广告主找上我了,但那时我并不需要靠发这些获得动力,还影响大家的阅读体验。在这个阶段,我在不断更新输出文章中获得的边际收益更高。

但随着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人时间越来越少,我花在公众号上的时间成本也越来越高,边际收益在不断下降,所以我必须去思考如何获得持续的动力。之前有位大佬找我推荐课程,我拒绝了,他劝我说,你这样一直用爱发电太难持续了。后面也有群里的读者们让我推荐一些好的资源,我开始觉得应该也可以尝试下,适当的发一些广告资源获得些许盈利维持热情,但前提是必须自己熟悉且觉得优质的内容才会发(被我拒绝的垃圾广告不计其数,能被看到的至少都是我筛选并了解的)。有了合理的回报,才能有更好更优质的内容输出,对大家来说基本上是双赢。

八、关于迷茫

迷茫的时候,多给自己做减法,认真做好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能缓解焦虑。

有迷茫,太正常了,曾经我天真的以为来了大厂后,就不会有啥烦恼了,殊不知是我太年轻。随着想做的事越来越多,生活中杂事越来越多的时候,时间安排被打乱甚至冲突就会让自己产生迷茫和焦虑感。这个时候就要尝试给自己做减法,每当这个时候我习惯给自己列详细的计划清单,拆的越细致越好。然后一段时间内专注做一件事,做完就打钩,当计划好的事情一件件被打钩时,充实感会让你忘记焦虑。

在群里经常会发现有些人的迷茫来自于不断更新的软件和技能,好像什么都要学会才能不焦虑。其实我想说,技能是学不完的,要积累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关键。

对于系统化学习一门技术,我更倾向于做实际效果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去找对应的教程,现学现做效果最好,技术的学习大部分来自于搜索。不要总担心自己的学习不够系统,实际上体系化的知识是需要靠自己慢慢积累起来的,期待从某几个教程中掌握系统知识结构几乎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这一现象尤其针对技术行业,设计也算是技术工种了。且不说新软件层出不穷,单是一个成熟的商业软件,你想要真正掌握它的所有功能也几乎是件很困难的事。而对于体系化知识来说,不仅仅只是软件技巧,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这种通用方法也被称为方法论。

大家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够发现,那些厉害的人往往不是比直接的输出能力,更多的是体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项目进展顺利的时候,新人与大佬的差距往往不会很大,但当遇到难题时,有经验的大佬往往能第一时间定位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这个就是新人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大佬存在的价值。而这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他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通用范式,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从他的系统模型中找到类似解法。这些模型,就形成了他的个人能力壁垒,这也就是大厂里经常所提到的总结归纳能力。归纳的多了,慢慢的就形成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不会从几个教程中或者几次交谈中传授给你,只能靠自己慢慢领悟。

我有个习惯就是随手做记录,只要我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都会随时记下来。这个习惯对我总结归纳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的多了不但能提升归纳能力,还能提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所以这个方法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学软件技术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所以,要想清楚焦虑的本质,提升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能从容应对。

九、关于资产

我所认为的资产不止是钱,它还包括能给未来带来增值或抵御风险的事物,比如健康、能力、积累、保险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琐事的增多,你会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就越需要早点思考如何在单位时间内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坚持做边际收益更大的事。

所谓35岁职场焦虑,大概率就是因为收入结构太单一。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只有工资收入的话,其实是一件风险很高的事情,即使在大厂,工作也是非常不稳定的,这几年给我感受尤为明显。因为工资是一旦你不工作,就会马上减少甚至消失,所以年龄越大越应该降低工资在总收入中的占比。

降低主动收入的占比,提高被动收入的占比,这是优化家庭资产的目标。被动收获就包括收租,股票,投资,某些副业之类的。而在这些被动收入中,又要坚持做一些边际收益更大的事,通过不断的时间累计能够变得更有价值的事。比如写公众号,随着不断地更新发文,关注数总体来说是不断上涨的,看的人越多号的价值也就越高,过程中还能提高很多诸如写作能力,扩大人脉资源等等好处,那这样就是一件边际收益更大的事;比如送外卖(没有贬低的意思),在单位时间内你想要获得更大的收入只能加快速度,但派送的速度是有上限的,也就是顶多就只能送那么多,收入的天花板非常可见,而且它同样是一旦你跑不动了,收入就断掉,不会随着你不断累计经验就能提高很多收入,它就是一件边际收益很低的事。

正好也分享一些我看过觉得不错的与投资有关的书,可能与设计无关,但或许可以扩展你的思维方式。

有些事情越早做越好。比如给自己和家里人配上保险,越早越便宜,抗风险,30岁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保费会分30年交清还是20年交清。我在去年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花些精力学习并给家庭配置完好的保险(当时快速花一周时间看完一本书《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入门书籍,推荐给大家)。在学习各种保险知识后,我已然成了半个保险人士,并给全家配置好了各种保险,说实话,踏实多了。(有保险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问我,哈哈)

比如保持锻炼,30岁后,人的身体是在走下坡路的,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有革命的本钱。年纪越大,越怕生病。也因此,我从3年前就一直坚持锻炼,至今已经连续坚持锻炼了1200多天,几乎没有中断过。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用给未来健康存钱的心态来面对每日的30分钟锻炼,只要运动垫子铺开,就总能完成。每日运动完后,大汗淋漓,总能让内心充实起来,因为至少又完成了一件增值的事。

我的keep运动数据,最近由于每天到家差不多都12点,太晚了就中断了几天

十、关于心态

多点换位思考,磨炼心智,不要玻璃心。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就是开始明白,看待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的眼光,而不是简单的,绝对的对和错。多一层思考,磨练自己的心性很重要。

因为写公众号的原因,在这几年时间里让我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很多以前觉得再正常不过的思考沟通方式也会在一些人那里变得不能理解,这让我大开眼界。

有些人提问,不管是问群里还是问我,如果没有马上被回复就开始抱怨,开始骂别人怎么能不回复自己,接着就直接拉黑。

首先要懂得感恩,别人用他积累多年的经验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东西,要知道这是别人的恩惠,并非就该如此,别人不欠你什么。索取的同时多想想自己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价值。换位思考下,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就像我每天有上千条消息,假如每天有10个人在问我问题,每个人花10分钟就要占用我将近2个小时,何况很多时候往往会超过这个时间,所以有漏回消息的情况还望理解!

之前也写过如何正确提问的文章,我花了太多时间和耐心来交流,但似乎收效胜微,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转行,能改变工资低的局面吗?》

图片来源:https://dribbble.com/shots/5947334-Collection-of-different-time-devices

以前我也经常给前辈大佬提问,也经常得不到回复,以前觉得人家是不是看不上咱们提的问题,是不是太高傲了,现在慢慢开始理解了。我现在倒也不是什么大佬,只是个人的时间精力真的太有限了。

十一、关于圈子

环境和圈子真的很重要,它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生活中,大家争抢学区房争学位,教育资源只是其中一部分价值。在像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你以为大家花上千万抢一个学区房,真的只是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大学吗?圈子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买的起学区房的人,一般都不是普通人,可能平时你接触不到的达官显贵,却能因为你的孩子在这个好学校而多了接触的机会,而你的孩子身边都是这样一圈朋友,他的眼界和人脉肯定也比一般人强上许多,这就是圈子的附加价值。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进头部公司除了薪资名气外,圈子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腾讯的这三年,认识了很多行业内的牛人,能有很多一对一单聊学习的机会,这是在没进腾讯之前不曾有的。人脉,圈子,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比如那些在腾讯早几年的员工,因为听说周围同事都在买房,才有了买房的思维,高杠杆入场,现在都已经是身价千万的中产了。如果当年没在腾讯这样的圈子里,身边没有讨论这个事的人,就算有能力首付,大概率就不会有这样的买房动作了。欠几百万给银行,在当年那样的环境背景下,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魄力。

一个人的眼界广度的大体上等于他身边人眼界的总和。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努力加入一个更好的圈子,多认识一些比自己厉害的人。

十二、关于时间

对于时间,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独处和效率。

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都难找到时间让自己慢下来。我觉得平时要找机会让自己有独处,独处是一个让自己头脑清醒很好的办法。就比如我喜欢在班车上写东西,可以是写文章,写计划,梳理最近的事,是因为班车上的30分钟完全属于我。虽然车上坐满了人,但对我来说就是内心独处的时间。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可以缓解焦躁的心态,其实很多时候把要做的事情列好清单和优先级,逐项击破的过程是可以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这样的时间不论再忙,也要找机会给自己留些空间。

就像文章中的这一段内容就是在打了疫苗后,半个小时的留观时间内写的,尽管周围很嘈杂,但我写的却很专注,我甚至还把全文都又过了一遍。

关于时间利用效率的话,我其实在之前的文章已经分享过多次了,这篇文章中就有介绍我的一天《来腾讯两年多,我的2020年度总结》。善于利用各种间隙时间处理对应的零散事物,然后利用完整的时间去做对应时间开销的工作。不在整块时间里处理零碎事情,把时间分配好,就像很经典的瓶子实验,一开始往瓶子里丢大块的石头,然后继续放小石头,再放沙子,然后还能倒水进去。如果顺序分配错了,可能很多东西就被零碎的小事占满,时间被打的太散,人就会觉得很累还没有成就感。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这个点很重要,所以要给自己列好计划,别在要做事的时候再做选择。

十三、关于认知

每个阶段的思考和认知都会发生变化。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有几本书我经常翻,几乎每年都翻一遍,但每次看的感受都不一样。

比如《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些原理好实用啊,看完就能用上,这书真不错。几年后,再看的时候会结合自己做的项目来看,原来还有这么多细节被忽略了,简单的对齐这么实用,但想要真正做好却不容易。然后,在平时帮忙看大家的作品集的过程中,这个点感触的越来越深刻,简单的设计规则越容易被忽视。

还有一本书,叫《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写的,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刚入行没多久,那时候觉得这本书写的东西好有道理,但就是用不上,感觉离自己日常设计太远。随着做设计越久,再回去翻看时,才发现原来要这样理解,从思维底层理解设计,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设计表现也仅仅只是服务商业中的外在表现而已,设计策略才是内核。

所以,每个阶段对于“干货”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如果沉迷于一般的技法层面,缺乏一些独立的思考能力,就很难突破难题的挑战,会完全沦为一个执行者。学习的过程中,基础是很重要,但也需要一些更加有深度的内容,要知道不求甚解也是眼界的一部分,这样等到真正碰到难题时,至少会有解题的思路。

提升认知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更多的阅读。不仅仅是读专业这方面的“快书”,看完马上就能用,也要追求读“慢书”,可能看完不一定当下就用上。读书是一种最快获得前人经验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上看的更远,他能让你扩展自己的视野,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总结

时间的年轮越转越快,读大学之前希望自己快点长大,不用背负高考的压力;等读大学的时候还希望再快一点,早点找工作开始赚钱,闯荡社会,以为能自己赚钱了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然而等自己真正开始工作了,又会有新的烦恼,工作的压力,职业的选择等等。

现在反而希望时间能再过得慢一点,特别羡慕读大学的时候,可以有那么多自由学习的时间。大学辅导员在大一的第一堂课就跟我们说:“4年很快,等到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很多人一定还想再读一遍”。果然,被他说中了。

所以,有些感悟想对大家说:

1)珍惜时间,现在的每一秒都会是你这辈子里最年轻的一刻

2)继续努力,现在的状态是你过去所付出的结果,未来才刚刚开始

3)拥抱变化,不要一成不变,人生可以很精彩

这篇文章总计近万字左右,从计划开始写到最终写完,零零碎碎的写了2个星期,基本上都是在班车上完成的,论零碎时间的价值。文章比较长,辛苦大家阅读到这里,如果有收获,给我也给自己点个赞吧!一起加油~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L_RRj6VkM4rDgx4jxvEGNQ

温馨提示:
  • 请注意,下载的资源可能包含广告宣传。本站不对此提供任何担保,请用户自行甄别。
  • 任何资源严禁网盘中解压缩,一经发现删除会员资格封禁IP,感谢配合。
  • 压缩格式:支持 Zip、7z、Rar 等常见格式。请注意,下载后部分资源可能需要更改扩展名才能成功解压。
声明:
  • 本站用户禁止分享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影像资料。
  •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联系微信:a-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