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用度在企业级中后台产品的探索和实践
引言
作为产品设计者,经常遇到一个备受灵魂拷问的问题:怎么衡量我们设计的产品,用户体验是过关的?
今年,我们在内部中后台产品进行尝试,发现「易用度」可以作为合适的度量指标,并成功推广到 35 个产品,帮助PD、设计师、工程师等产品设计者去衡量产品体验现状,发现改进机会点。实践证明,易用度,相比满意度、尖叫度、NPS,更适合技术类产品的体验度量。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可以为用户画像、改进方向、运营策略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1.
中后台体验度量现状
在公司内部,技术类产品种类繁多,有很大一部分是开发、运维人员使用的中后台产品,且以从 0-1 阶段为主。由于这部分同学本身工作复杂度高,又必须依赖内部产品来完成,所以长期以来“简单易用”成为大家追求的产品体验标准,他们也把“如丝般顺滑”作为终极目标。但现实情况是,上手门槛高是使用技术类产品最大的痛点。
对于前台业务的设计者,经常会使用「人+钱」,也就是「流量+付费」来衡量产品效果。通过成功率、转化率等指标,可以快速看到用户行为上的反馈,来指引后续优化。但对于技术类产品,尤其是强流程、工具型产品,很难找到一套契合业务特点的度量方式。理论上,使用「成本+效率」是比较合适的衡量维度,实际操作下来,找到设计和产品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易事。
我们做了一个内部调查,发现产品设计者经常容易遇到这些问题:
- 体验度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天猫、阿里云、华为、京东都有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但没有统一的衡量维度。
- 设计方案与产品的市场反馈,需要一个可以解释关联关系的抓手,这对迭代方向的指引至关重要。
- 产品团队逐渐重视用户用户,但缺乏有说服力的指标。
业界在体验度量上的方案,大致分为 3 个派别:
- 客观衡量法:通过数据埋点监测用户行为数据。例如经典的 PULSE 模型,还有大家熟悉的运营指标,活跃用户数、留存率、ARPU、LTV等等。这对于还未商业化、用户基数少的产品不适用。
- 主观衡量法:收集用户主观打分。经典的满意度、尖叫度、NPS,可用性测试量表(如SUS),美国客户满意度指数ACSI。
- 主观+客观衡量法:把用户行为数据和主观打分结合起来,多数用归一化方式得出一个总分,把分数划分成不同档次作参考。Google 经典的 HEART 模型,内部 的 PTECH 模型,阿里云 QoUE 模型 ,华为云的用户体验模型。
在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在内部的技术类产品上,进行了一轮新的探索。经过半年时间的试点,结合业界的解决方案、内部产品的业务特性,我们最终选择主观衡量法,并使用「易用度」这个衡量指标。
2.
易用度指标
易用度,英文 Customer Effort Score ,简称「易用度」,也有译成「费力度」,指的是用户使用某个产品/服务来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目的是消除或减少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障碍。
该定义来自 2010年 《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文章《Stop Trying to Delight Your Customers》。2013年,Gartner 子公司 CEB 发布易用度2.0版本的测量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make it easy to handle my issue)。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用户研究专家 Jeff Sauro(2009)提出的单项难易度问卷(Single Ease Question,SEQ),在可用性测试之后,用户需要对一个问题进行打分,问法是“整体上,这个任务是非常困难-非常容易(7分制)”。
为什么说「易用度」更适合技术类的产品?主要基于技术类产品的三大特点。
衡量维度
总体指标
易用度:使用**产品完成**工作的容易程度。
影响因素
- 主要因素:产品及设计给用户操作带来的复杂度,我们称之为「基础体验」,包括帮助引导、功能入口、概念术语、任务流程、操作反馈。
- 次要因素:用户特征对使用易用度的调节作用,也称之为「调节因素」。不同特点的用户,会影响易用度分数,包括操作熟练度、先验知识、行为习惯。
量表开发
大家肯定要问,这些影响因素是怎么确定的,如何证明它们的合理性?这就要提到量表开发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step1.理论借鉴
从相关领域查找经典量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实践检验的量表更可靠。我们首先从 15种国际可用性测试量表中借鉴,抽出了一些关键的衡量维度。另外,易用度创始人Matt Dixon(2014)在《the effortless effort》书中,总结了在客户服务场景,费力的关键因素:
-
- 信息分类不恰当,反复描述问题(82%)
- 需要多次求助(62%)
- 帮助指引不清晰(59%)
- 找不到相关入口,频繁切换沟通渠道(59%)
step2.实践总结
我们盘点发现,技术类产品,绝大部分属于工具型产品,强调任务流程,也是用户痛点集中的地方。汇总多条业务线近1年的调研结果。除了功能、性能问题外,根据对完成任务的阻碍程度,无论是0-1阶段,还是1-N阶段,高频体验问题分布都集中在5个维度:
- 帮助引导
- 操作反馈
- 任务流程
- 概念术语
- 功能入口
step3.数据分析
通过整理归纳的影响因素,需要经过信效度验证,才能有说服力。简单来说,信度就是“可信与否”,指的是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效度就是“命中与否”,指的是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通过统计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我们确定 5 个维度可以有效测量易用度分数的变化。详细可查阅《如何找到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与满意度、尖叫度、NPS的区别
从易用度-满意度-尖叫度-NPS,是一个用户预期的渐进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易用度更关注的是基础体验,也就是“简单好用”。
为什么易用度相比其他指标更适合技术类产品呢?主要有 3 个原因:
1.内部试点发现,满意度无法准确衡量技术类产品体验
- 满意度不能很好衡量真实体验,分数虚高。我们在一些产品上,同时使用「易用度」和「满意度」作为总体指标,发现 43% 的用户满意度评分,高于易用度评分,可以理解为“产品我满意但不好用”。此外,易用度分数与满意度分数相关性高达0.77,具备很高的可替代性。
- 易用度更接近用户真实体验。对任务难易程度作出评价,用户在判断时会更直接,考虑使用过程中付出的脑力、时间等成本。对满意度作出评价,除了考虑产品本身的易用性,内部用户还会考虑其他主观因素,例如:
-
- 合作关系:你是研发,我是用户,担心给你满意度打低分了,之后就不满足我的需求了。
- 中庸倾向:满意度调查,已经是人尽皆知的评分,国人都倾向于打中上。
- 评价范围:易用度问的是完成工作的容易程度,范围更小,用户评价的时候更聚焦。满意度问的是整体是否满意,范围更大,用户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例如上面提到的服务支持、上下游协作、需求响应等等。
2.行业实践表明,易用度比 NPS 更能预测用户留存和成本变化
- 易用度更能预测用户留存。《哈佛商业评论》(2010年)发表易用度时,调研7500多名用户,数据显示易用度低的客户,94%的有复购意愿,88%表示会增加支出,仅1%表示会对公司持负面态度。Garter(2013)发布报告,基于49000多名用户数据发现,易用度分值从1分提升到5分,可以使用户忠诚度提高22%。Oracle(2015)发布服务云易用度白皮书发现,当用户表示使用产品付出了更少的努力,忠诚度提高18%。相反,从满足用户预期到超出用户预期,用户忠诚度的变化并不明显。
- 易用度更能预测成本变化。Gartner(2019)对100+公司、12.5w用户的调研发现,易用度从高分到低分,可以降低37%的成本。
3.行业实践表明,尖叫度更适合成熟度较高的产品类型
- 目前在市场上,至少在国内,ToB 产品没有达到饱和,定位也各有不同。在企业用户心中,并没有足够清晰的心智和经验去判断。例如企业微信和钉钉,基本上很少有用户会同时使用这两个产品,那用户就无法准确评价二者的好坏。
- 更关键的是,很多 ToB 产品,用户多数是被动接受使用的,极少有选择余地。普遍的高技术门槛,也把他们尝试的意愿和可能性大打折扣。
优劣对比
对比满意度、尖叫度、NPS指标,易用度的优势在于:
- 关注用户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阻碍,重视基础体验;
- 适合去度量特定的用户接触点和任务流程,以便了解用户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
劣势在于:
- 对于分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没有通用的基线,需要区分行业、产品类型、产品复杂度来衡量分数是否合格;
- 侧重基本体验,无法衡量用户的总体满意度。
3.
易用度基线
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采集了 35 个技术类产品的易用度,根据产品类型、产品阶段来区分。结合内部试点和行业调研,我们把技术类产品的易用基线,设定为 5.5 分。主要发现:
- 产品类型越复杂,易用度越低。试点产品中,ToC 产品易用度均值 5.46,ToB 产品易用度均值 5.32,ToD 产品易用度均值 5.07。
- 产品阶段越早期,易用度越低。试点产品中,0-1 阶段的产品易用度均值 5.09,1-N 阶段的产品易用度均值 5.28。
内部实践
如图所示,易用度有很好的区分度,不同产品类型的不同产品阶段分数呈现出差异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去评估自己的产品所在位置。
为什么总体上选择 5.5 分作为“易用”标准?
我们在这 35 个产品上进行易用度的尝试,最终收集了 4000+ 问卷数据,得出了技术类产品的体验基线:
- 总体均值 5.07 分,中位数 5 分。具体分布如图所示,认为“比较容易”(5-7分)的用户占 69%。
- 但由于内部的技术类产品,大多处于 0-1阶段,以现在的状态作为“易用”基线,显然不合理。
业界标准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业界的实践作为参考。我们收集到 2 家用户研究领域的老牌公司 Nicereply 和 HotJar 的数据。Nicereply 是一家咨询公司,它服务的对象既包括 C 端用户,也包括 B 端用户。HotJar 是一家专做用户行为监控的公司,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 C 端用户。因此,我们倾向于采纳 Nicereply 发布的基线 5.5 分,作为参考。
- Nicereply 公司在2018 年发布的易用度 benchmark(链接),基线为 5.5 分。
- HotJar 公司在 2019 年发布的易用度 benchmark(链接),基线为 6.09 分。
分析思路
很多设计者会想,不就是一个问卷嘛,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实际上,当问卷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它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 现状描述:对产品当前的功能、体验、性能的在用户心中的水位进行摸底,通过数据和主观反馈找到原因。
- 对比差异:技术型产品往往有多个角色共同使用,并且有上下游协作关系,可以通过问卷和数据发现不同角色的偏好,找出差异化的改进方向。
- 影响关系:当发现某些模块用户评价低时,需要下钻找到最相关的影响因素,这时需要用到相关分析,找到此消彼长或相辅相成的变化关系,以及用到回归分析,找到可能的因果关系。
- 聚类分析:结合问卷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我们可以对典型用户进行分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户画像”,可以结合经典的 RFM 模型,找到高频、忠诚、高付费且评价好的用户。
现状描述
以某个技术类产品 A 为例,通过现状描述,可以发现低分人群抱怨的问题集中在哪里,提出问题优先级排序。
对比差异
通过对比差异,把用户根据人口学、行为特征进行单维分类,与易用度分数做交叉分析,找出人群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改进。
影响关系
通过影响关系分析,可以找到影响产品 A 易用度分数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用户为什么觉得好用/不好用。
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结合问卷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可以发现典型人群,制定差异化的运营策略。
现象与洞察
在 35 个技术类产品上的实践,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现象和经验性的洞察,它并非都是普适的,却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结论
基于内部技术类产品的体验度量实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实践证明,易用度指标衡量技术类产品更有效。技术类产品降本增效的商业目的、降低技术门槛的用户诉求、流程复杂上手难的痛点,决定了体验度量要关注基础体验。满意度、尖叫度、NPS去衡量都不太准确。
- 易用度的衡量维度,包括 5 个部分的基础体验。即帮助引导、功能入口、概念术语、任务流程、操作反馈。
- 结合内部试点和行业调研,我们把技术类产品的易用基线,设定为 5.5 分。当前内部技术类产品的易用度基线是 5.07分,行业技术类产品的易用度基线是 5.5 分,产品类型(ToC/ToB/ToD)、产品阶段(0-1阶段,1-N阶段)也会有所差异。
- 结合行为数据,易用度可以进行描述、分类。使用现状描述找出低分人群的高频问题,使用对比差异找到多角色的不同诉求,分析影响关系找到影响易用度的主要因素,结合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聚类找到典型人群。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sX9SauijjXfQ6bOcJaCluQ
- 请注意,下载的资源可能包含广告宣传。本站不对此提供任何担保,请用户自行甄别。
- 任何资源严禁网盘中解压缩,一经发现删除会员资格封禁IP,感谢配合。
- 压缩格式:支持 Zip、7z、Rar 等常见格式。请注意,下载后部分资源可能需要更改扩展名才能成功解压。
- 本站用户禁止分享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影像资料。
-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联系微信:a-00000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