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秀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在我现在的职业中,每天都在与很多设计师沟通评审设计方案,也会常常做一些面试的工作。这些工作内容让我有很多机会倾听了解其他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我越来越发现,在年轻设计师里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困惑。这些问题都相对比较集中。

在讲设计思维的方法之前,我想先从两个案例开始。

这是一个店铺数据分析的一个平台。

在一次面试中,有位设计师向我阐述他的设计方案。他告诉我他做了市场调研,进行了头脑风暴,梳理了线上流程,研究了信息架构,并且他还体验地图分析了行为路径等等,最后他告诉我的方案的设计关键词是让信息有序化 互动性 社交性。当然实际上他的设计方案与他的分析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听了很久也不知道他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方案与设计关键词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再分享一个案例,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facebook的总监讲述LIKE的新设计。

他对like的新方案的阐述是这样的。这个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对like按钮进行改进,增强用户互动的意愿,以及提升like的表现力。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理解——什么叫增强互动,什么叫表现力,背后的产品目标是什么?是用户可以更多的表达。然后他开始找如何让这个目标具体化。寻找更多可以被普通认知&广泛使用的reactions。 他通过各种途径去找,最常用的表情是什么,搜索的表情是什么,最多的短评论是什么。这其实是一个相关性的手段,设计师希望可以从侧面寻找大家在表达过程中喜欢用什么reactions,然后他找出来了,并使用之前定义好的原则来进行筛选,完成设计方案。

我想知道大家看完这两个方案以后,有没有什么一些感受?

我的感受是:第一个案例是方法论的堆砌,在这个方案里你可以听到非常多设计的专业词汇,但是唯独你听不到产品的目标,具体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的思考。而第二个方案我没有听到对方法的强调,却能让你明白他到底在什么,并且可以感受到他的目标,设计方案和背后思考的道理。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有理有据的过程,是专注于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我并不是觉得第一位同学不够努力,相反我认为他已经比很多的设计师要努力,他的问题是出在努力的方向上。对于设计师真正应该去做什么的意识是设计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年轻的设计师他们更喜欢去通过新各种方法来包装自己的设计,以显得自己看起来比较专业,但是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设计缺乏比较明确的目的性,设计方案常常经不起推敲,也缺乏说服其他人的可能,这也是设计师改很多次方案的主要原因。

设计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是衡量一个设计是否好或合适的一个标准。设计师完成优秀设计与有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差别是设计意识的区别。

形式化的设计意识完成的是有问题设计,深度化的设计意识才能完成优秀的设计,我把这两者简单命名为形式设计&深度设计。我们来看一下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一、形式设计和深度设计

形式设计是一个逐步check的线性设计过程。深度设计是一个紧紧围绕目标的设计过程。

形式设计以产品的需求为起点,然后分析,提出设计目标,到最终的设计方案。

深度设计以产品的目标为起点,然后开始紧密围绕目标进行提问回答。为什么要做这个(价值),要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我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具体解决方案是什么?(目标的具体化)我的这个方案是否真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方案 方案的评价和决策)。所以这个过程是价值—>目标—>目标的具体化—>设计方案。

这两种思维方式对设计的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1、以产品的需求为起点是错误的开始,产品目标决定了设计的方向

产品需求和产品目的是有区别的。产品需求是产品经理对他所感知到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产品为什么要做这个以及它的价值是什么。产品的目标一般是抽象的,提炼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商业和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提炼产品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明确了目标我们的设计才可能是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正确方向上的设计才有好坏之分,错误方向的设计是无效的。提炼产品的目标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需要设计师花费精力与产品经理反复沟通。

2、精力的分配不同,花精力深入提问思考才能做出经得起推敲的方案

形式设计的流程里10%-30%的时间是做分析,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出设计方案上。前期的分析都是罗列方法套模板的一个过程。比如我举的第一个案例,它前半段的分析套用在很多的设计方案前都可以的,因为它完全不是针对问题的,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深度设计的精力分配恰恰相反,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分析上,而不是做最后的设计方案。

深度设计与形式设计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深入设计的思考方式是提问跟回答,不断的反复的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然后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才能让我们深入去思考,给出的解决方案才可能是有道理的,经得起挑战的。

3、设计的检验标准,深度设计各个环节的结果产出需以最初的产品目标为检验标准

形式设计的各环之间的前后联系薄弱,非常容易断层,分析过程与设计结果的关系不大。深度设计的每个环节的产品都是基于目标,它能让我们在任何一步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衡量你当前的分析和产出是否符合最初的目标。设计是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决策标准的。

二、深度设计的过程

深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但是如何有效地进行思考对于有些设计师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思考的逻辑是可以训练的。加强训练就可以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

1、深度设计需要设计师要提升设计的意识

普通设计师跟优秀设计师最大的区别是设计的意识,一般设计师都会工作,普通设计师把自己跟其他人分得很开,比如说这个是属于产品的工作,这个是属于什么工作,这个考虑是很片面的。产品的意图在各环各节,最终是设计师做出来的方案,所以设计师应该要考虑的更多,而不是说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我要做一个流程上面。当一个设计师把自己的视角太高,那么他对设计的影响也越大。设计师应该要有意识地站在更好的视角上,更多地去影响产品,创造更多的价值,

2、思考的逻辑方法

使用逻辑树可以得出解决问题的的各种方案。通过序列分析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是否有问题?

2) 问题在哪里?

3) 为什么存在?

4) 我们能做什么?

5) 我们应该做什么?

在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是都应尽可能地遵守“完全穷尽”的原则。

将我们对问题的思考罗列出来,并根据因果,类似等原则进行归纳,组织成一些有意义的思考结论。

3、如何获得产品的真实目标和目标的具体化

产品的真实目标一般而言各方是可以达成共识变为一个确定的内容。但是归纳具体任务却是一个差异化解读的过程。每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人性或商业的洞察会存在深度不一样的情况,罗列出同样的一些问题,但归纳出的具体化并不是太一样,这里确实体现了能力的高低问题。这个问题是于设计师的感性&理性的综合能力有关。一部分是天分,一部分是由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导致的。

三、设计师的瓶颈

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是有几个阶段的。

1)学徒期,设计师的入门阶段,跟着导师学习处于听差办事的阶段,完成一些简单的执行。这个过程大概是入行的前1-2年。

2)生存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项目,积累了少量的经验,你每次的设计对你来说可能都带有一些随机或不确定性。能力并不稳定,处于摸爬滚打的阶段。这个过程大概是从入行后的第2-3年

3)适应期,你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较大的设计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总结了一些零星的设计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成体系。这个过程大概是从入行后的第3-5年,5年是一个坎,你会发现很多设计师要么就停滞了,维持当前的状态很久。

4)专业期。有设计方法,并且逐步完善个人的方法体系。由上一个阶段进入到这个阶段是比较难的。发展到这个阶段的设计师说明他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设计师应该如何工作如何发展,并且按照自己的方法体系有序的发展下去。

5)影响期。这个阶段的设计师就是行业的精英了,他们由非常完善的设计方法论体系。他们会经常用这些设计方法体系影响行业影响后辈的设计师们。

由适应期到专业期的发展是设计师蜕变成优秀设计师的一道坎。这个瓶颈是很多设计师当前或未来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设计师的瓶颈基本都是源于知识的瓶颈。

四、知识图谱

设计师应该学些什么知识,应该建立一个什么的知识体系。我觉得需要有一个属于设计师的知识图谱,为一些迷盲在于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样去提升的设计师们提供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我罗列了一下我认为设计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系统。

1)思辩的能力非常重要,设计不仅需要感性能力,也需要理性能力。理性的分析,理性的表达,理性的说服能力,这些都需要设计师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考虑能力。 哲学类&逻辑思维类大家可以去涉猎。

2)对商业的理解。现在大家做的设计几乎都是商业设计,不了解商业,没有商业意识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会不太容易站在产品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设计。设计师需要不断的在商业和用户之间来回衡量。你想能做出好的商业设计,就需要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商业的模式、创业、经济、金融或者是技术。

3)对人性的理解。设计师对人性并不陌生,大家所接受的设计教育一直也都是以用户为本。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觉得大家对于人性的理解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尤其是激励和动机,社会群体这几部分的内容对设计非常有价值。当你对这类知识了解的足够深入时,你会发现你的设计思维能力会突飞猛进。

推荐的设计书单 

第一排:基础入门级的,设计师人人都会读的。如果你没有读过,也可以当作知识普及来读。

第二排:排版类。设计的呈现最终还是落脚到每个页面,每个点,每根线。排版的能力还是需要大家好好学习的。

第三类:心理学方面的。其他设计推荐的稍少一些的门类,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关于人性/认知/激励/动机/群体这些心理学知识也确实会对设计有帮助。

有些比较偏理论,会有些难读,但是分析透了会非常有价值,尤其是秩序感里的第四章-视觉的节省,对于如何让设计语言精简,人们是怎么认知秩序的,很有价值。但是确实比较枯燥也很难读,这一章节我有做过整理,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设,后面会发出来。

其他:商业/思维/行业之类的还有一个是关于设计直觉的,就是用户对于视角加工一方面的书。

作者:秦银

温馨提示:
  • 请注意,下载的资源可能包含广告宣传。本站不对此提供任何担保,请用户自行甄别。
  • 任何资源严禁网盘中解压缩,一经发现删除会员资格封禁IP,感谢配合。
  • 压缩格式:支持 Zip、7z、Rar 等常见格式。请注意,下载后部分资源可能需要更改扩展名才能成功解压。
声明:
  • 本站用户禁止分享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影像资料。
  •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联系微信:a-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