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将有哪些设计趋势

这篇文章是Fjord设计公司总结的一个设计趋势报告的删减版。文章涵盖了设计在医疗,科技,大数据,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趋势,因此文章比较长,还有很多我的吐槽,所以各位看官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跳着看,不需要整篇文章从头读到尾。但是文末的就酱说还有点话想对大家说,请各位看一看。

App要消失了。奢侈品的市场要下沉。VR要成为大众产品。以上只是几个我们在2016年将会感受到的变化。我们这个拥有600名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公司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也将要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反映了我们客户对我们的诉求,我们作为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我们在近期技术发展基础上最大胆的猜测。

1. 碎片时间将变的更加重要。

科技产品疯狂的在吞噬着我们的生活,每件单品都在不同的场景给我们提供服务。面对这么大的竞争,它们都不得不使出全力,而我们的生活也正因此被切碎成了一系列的由我们需求形成的碎片时间。不过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些线索,这些场景往往都反映了当下的需求,用户会得到及时且相关度高的反馈,用户的需求也往往是一些重复性高的事件,只是这些独立事件的时间顺序并没有规律。这样的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人们会花更多时间上网,而每次在线的时间都在减少。

每一个碎片时间都会成为大品牌改变我们消费习惯的机会。能够了解用户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重复性服务或产品将会是无价的能力。人工智能则会变的非常关键。IBM的Watson就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利用了认知技术,包括自然语义处理,机器学习等,来完成对大量非结构性数据的处理,从中洞察到新的信息。这类认知技术将会成为下一波数字革命的开始。

宝宝该做什么

成为开拓者不然就准备消失。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当你问助理来也买乐纯酸奶的时候,其他的酸奶品牌也就会变的蠢蠢欲动。不是每一个品牌都有必要开发自己的技术平台,大多数只需要考虑自己与谁合作就好。

倾听并学习。品牌们需要主动倾听那些清晰的或者模糊的市场信号,至少也需要通过设计体现出自己倾听的姿态。

  • 就酱插嘴说:未来的竞争不一定会是竞品之间的,而存在于不同行业之间,一位消费者的空余时间是固定的,每个人每天就24个小时,他用宝贵的时间去读一本书,还是看一个电影,或者是去骑行,去运动,这将变成一个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竞争,而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背后会有各种各样的品牌在推动它们。

2.大数据会变的更加收敛。

收集私人信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谁一天不收到几个贷款卖房电话。然而在后斯诺登时代,公众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并且对企业和政府有着严重的不信任情况。企业其实可以将隐私设计到服务中,从而使这种焦虑转化成商业机会。“设计隐私”的概念则变成了关键。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将对隐私的尊重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就考虑在内。微软已经在很多领域都起到了带头作用,欧洲的数据保护政策也将隐私加入了许多设计标准中,这将是他们第一次被记录进法律之中。

宝宝该做什么

将你的服务表演出来。将你的产品的交互体验变成舞台剧一般的表演出来。将人们在你的网站上填表格的体验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果你的产品需要记录用户每天的作息习惯,那你就面对面的问你的用户这些信息,然后找到一种用户不会反感的方式来完成它。带着同理心的去设计,会让监视相机的视角改变,也会让你感同身受。

真实。明确。善良。你需要保证任何私人信息的来来往往都是透明且友好的。要找有相同价值观的合作伙伴。

短板是大问题。前后一致的服务是你的目标,在不同服务衔接的时候要保证透明,让用户永远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雇佣一个首席安全官。让专人和专门的资源投入到数据隐私和保护中。在系统层面投入更多,让流程中所有接触到隐私数据的平台与技术都能得到同等的保护。

  • 就酱插嘴说:这个趋势可能更多会在欧美市场体现出来,中国市场对于隐私的需求还没有非常敏感,被监视了那么多年就和喝了那么多年地沟油一样,市场并没有动力为这样的趋势付钱的动力。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国内的企业为了用户信息的安全也在做出很多努力,这可能也就是现阶段我们唯一需要的保护。

3.企业将会为了员工而设计和创新。

职业规划再也不会是一条直线。曾经的雇员进入企业后就一步一步的向上走。而如今,聪明的员工会把每一次加入公司的经历当作一次参观体验,让每一个新的雇主变成一个能够协助自己成长,学习技能的工具。于是乎我们才会看到“员工体验设计(EX)”,工作空间的流程,结构以及文化都在机构层面重新整合了。(这是Fjord在2015年所遇到的新领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类别。)最聪明的企业将会需要构建一个充满目的的文化。

宝宝该做什么

给人们更多权力。自主带来的是自我驱动力。每人只想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也没人希望主导的项目因为缺乏流程而变的令人畏惧。我们将迎来一批更具有自我意识的90后,他们需要被激励,他们希望成为公司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成员,也希望能够被他人认可与信任。

拥抱你周围的专业人士。我们是谁与我们能做什么同样重要。员工希望感受到承诺,开放以及融入。工作应该是他们社会关系的延伸。

奖励以及时不时的认可。钱已经不是唯一的回报。员工还希望被承认,感受到团结,以及得到合适好用的工具。

  • 就酱插嘴说:这个趋势太明显了,人力成本上升本身就是一个被动的体现,另外国内一闹万众创新这样的运动,全中国人都在创业,哪有那么多优秀的初创团队?葛优说的太对了,21世纪什么最重要?至于该怎么做,其实如果你是就酱铁粉的话,你会发现今年就酱发出的40多篇文章中有好多篇其实都与如何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有关系。企业竞争力将会迎来一个由硬件导向到软件导向的变化,谁能拥抱这样的变化,谁就能生存下去。

4.我们所认知的App将会消失。

再见了乔布斯。在App之间不停地切换将成为过去。如果我们看看微信,一个什么功能都有的即时通信App。微信的功能已经超越了一个传统的App或者一个浏览器的定义,其中有将近1000万个第三方的App。你可以用你的微信控制酒店的灯光,温度和其他设定。另一个例子是Visa。这家公司在研究一种可以和汽车结合的付费系统,你将可以用你的汽车给日用品,外卖以及汽油付费。

“App”未来的设计将会是违反直觉的。大部分公司都专注于一个服务的交易本身。然而,如果你专注于交互本身,并将其做的非常流畅,交易自然会发生。

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所有的科技与服务之间都会有自动联系的时代。Nest给用户承诺了一个家中的科技中心,并将于亚马逊的Echo成为对手。想象一下,一个银行的App与家中的这类产品绑定,帮助你付账单,订打扫服务,或者购买日用品。汽车将会是另一个流畅交互代替App的使用场景。

企业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未来交互需求的认知的中,并围绕着这样的需求而设计。

宝宝该做什么

跳到屏幕之外来思考。App以后不见得是一个能够下载的软件,而可能是一个服务,可能也可能不需要服务人员的参与。我们不需要束缚自己,为每个需求设计一个App,很多时候都会有比App更好的切入点。这样的大变化背后的动机将会是易用性和更简单的使用步骤。

服务设计的工具将会揭示一些商业机会。用户路径,服务蓝图,接触点重构等等这些常规的设计工具将会变成App消失过程中越发重要的环节。

  • 就酱插嘴说:又是一个说到点儿上的趋势,我第一个会想到的便是渡鸦科技的Flow,Flow就是一个打破App之间壁垒的产品。当然Fjord所讲的趋势还要更宏观一些,我们在很多情景下甚至连App都不需要了。这个趋势不难理解,App的诞生本身就预言了它的消失,它只是传统服务在数字时代的最初级的体现。然而当本国精英们提出了互联网+这样的狗屎概念之后,缺乏深度理解能力的可怜的广大创业者们,却把这种形式当作了救命稻草。这时候“App要消失”自然成为了外国的先进理念,什么是外国的先进理念(这个词我回国以后听了几百遍,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所谓的先进理念就是思想懒惰的中国创业者简单粗暴的意淫出来的一种状态。别人“先进”其实就是他们对一件事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并且进行了不怕失败的尝试得到的经验,而我们因为思想的懒惰只愿意抄,并美其名曰是为了降低试错成本。另一个我最近学到的词是美国的“对标”项目,国内的投资行业已经把“对标”当作了一个评估工具,这真的是一个可悲的现象,不是吗?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资本本身就倾向于复制粘贴,创业者还好意思创新吗。怪不得一个美国投资人问过我一句让我脸红的话,他问我:“中国也有风险投资人?” (还是有的,比如说我的)说远了,收。

5.奢侈服务将会面向所有人。

以往的定制服务都是面对富有的人群,规模化和成本是主要的门槛。不过随着许多相关技术允许更大规模的定制服务产生,奢侈服务将会能够服务于更多的用户。助理来也的私人助手服务,越来越多的定制服装都是这一趋势的表现。

宝宝该做什么

建立多元的团队。商业分析师,设计师,市场,产品和服务经理都应该在一起工作。一个合作式的多元的工作空间是一个无形的的资产,它将会帮助团队更好的了解公司的目标,以及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

寻找平台。将传统的单方向商业模式转变成可以规模化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将能够让用户不只是为服务消费,而是通过其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重新定义奢侈。你在奢侈行业吗?在数字民主化的时代,运营一个奢侈品牌意味着什么?奢侈服务本身门槛也很低,很多人都能够提供,那么你就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推翻旧的模式。在这个期待如水一样多变的时代,到底奢侈和高端代表着什么?

  • 就酱插嘴说:我认为奢侈服务本身能称作奢侈,就是因为只有少数群体能够负担的起。而奢侈服务降低成本服务于大众这样的事本身就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不过当我们拿着800块钱的智能手机时,我们就不能把这个在十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科技产品叫做奢侈品了。当然每个人对奢侈的认知也不同,在这个碎片时代,能够找出时间完整的读一本书所需要的心境才是奢侈品。

6.政*府将会拥抱数字技术(别人的政*府)。

我们看到了英国的政*府数字服务团队在十个星期内就设计并开发了Gov.uk的试用版本(楼主亲测,实用,推荐)。在Washington D.C. 美国数字服务的目标是在三个月内开发出最小可行性产品。美国和英国的政*府数字服务团队都发布了高质量的设计标准,要比大多数商业机构做的都好。

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民间的创新,通过数字技术解决社会问题。最近的叙利亚难民危机中,一家柏林的机构被誉为难民的Airbnb,通过他们的平台帮助了来自叙利亚,阿富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国家的难民在柏林找到了当地居民提供的住宿。Mobile Justice是另一个例子,在日益严重的美国警民危机中,它允许人们用手机拍摄视频直接发送到美国民权同盟,并引发了#有色民族同等重要的运动。

宝宝该做什么

其实真的并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但纯粹出于学术交流的目的,我还是认真的把它发在下面。

说人话。政*府服务中需要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服务,因为这个服务所面对的是所有教育背景的人。

应用自外而内的设计。当一个机构有足够权利的时候,它在设计服务时便更容易从自身出发考虑所有的设计细节。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所有政*府服务中的不便利以及WTF瞬间几乎都来自于这个根源。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在这类场景下是完全不存在的。我们应该尝试去做的是从以下的相关角度,用同理心来考虑:

  • 生态系统中的人(市民,中介以及政*府员工)
  • 服务的体验所发生的地点(面对面,在线或者是在手机上)
  • 被所有人使用到的产品(软件,数字工具,印刷材料,实体产品)
  • 人们遵循的流程
  • 整个系统的表现

变得更加敏感。大部分的政*府服务和工具都是不透明且不好用的。所有那些必不可少的服务却有都是让人无法接近的。我们需要在这些服务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 就酱插嘴说:这段我就不吐槽了,刚才翻译的时候不小心已经把槽吐到原文中去了。

7.健康就是财富。

随着各种自我监控的移动设备逐渐流行起来,预防性的医疗服务将会变的更加主流,这样的趋势将会减少医疗资源的压力。

宝宝该做什么

将你的产品和服务想象成健康中介。像Kaiser Permanente和Aetna这样的公司都在将其平台开放给更多第三方,让他们在平台之上开发更完善的服务。

不要只想用药丸解决所有问题。医疗行业最大的转变将会是从产品导向的设计变成结果导向的设计。医药企业已经完全接受了这样全新的概念:在每一个现有的产品中,都有机会将其扩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通过数字工具,服务和智能设备提供更大的附加价值。他们还需要做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包装。

企业健康。企业现在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帮助员工节省医疗开支。在美国,如果员工参与企业的健康套餐,雇主可以给员工节省30%的开支。

促进文化转变。如果要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医疗系统,我们的意识形态就需要发生改变。用户的使用路径需要从底层开始被重新设计。从昂贵的医院到用户舒服的家中,从专业的服务到自助的服务。

  • 就酱插嘴说:我同意这个趋势,但是我们三年前大概就在说这个趋势了,和医疗健康相关的技术或者是商业模式,因为其本身的原因发展速度受到很多限制,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个趋势会在2016年就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这确实是最值得期待的。

8.虚拟现实成真。

Sony,Oculus和Samsung都将在2016年发布自己的虚拟现实产品,这将让2016年变成VR产品走向大众市场的至关重要的一年。

VR必然会将游戏带到下一个维度,但是我们可能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未知的应用。从教育到旅游再到医疗,VR将会在我们的工作,娱乐和生活中都找到它的位置。

为了了解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多看看历史。像增强现实这样的技术比虚拟现实出现的还要早。在亚洲,QR码已经无处不在,QR码实际上可以被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虚拟层,那么丑哭了的QR码是不是能够被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代替而变的更加好用呢?VR和AR的融合又是否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呢?

宝宝该做什么

尝试一下。Oculus,Sony,Nokia的OZO还是Samsung Gear?虽然选择很多,不过挑一个尝试一下总比什么都不尝试要好。至少还有便宜的Google Cardboard可以带来入门的VR体验。

不要着急建立一个VR组。许多人可能都知道在建立团队的时候要考虑到主流计算设备,为其建立专门的团队。随着VR的主流化,一定不要着急建立这样的团队。先考虑一下用户或者是商业流程中,我们需要VR技术什么样的支持,当你想清楚了这件事,你也许便不需要专门设立一个VR团队。

想想游戏以外的领域。VR会议会让会议变的更加高效吗?VR体验能代替亲身旅游吗?你是否可以在家通过VR来到办公室工作呢?企业一定要理解技术的本质,才能让其为自己服务,而不是变成新技术的奴隶。

  • 就酱插嘴说:当你说VR是下一个计算平台的时候,它不火都天理不容。但是从设计的角度看,VR和手机这两个产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能够让智能手机成为如此大的市场背后的产品逻辑在VR平台上都是不存在的,当然也许VR平台会有自己独特的产品逻辑来支持他的普及。真格的王强老师跟我说他是不会投VR项目的,因为他认为VR并不是显示科技的终极形态,全息投影才是。这个观点我同意80%,主机游戏的市场被手游市场给挤得剩下一点点,而不是被更好的主机平台打败,所以VR的发展很可能会像王强老师认为的那样,当我们掌握了成熟的全息投影技术时,为什么还要戴着VR眼镜呢?VR确实是一个尴尬的设备,AR可能好一些,但是也是半斤八两,我基本上觉得人类的底线就是无时不刻的在手上拿着一个黑色的屏幕了。另外的20%我不赞同,是因为我觉得VR很有可能会成为主流的游戏平台,如果我们打一开始就对它不要抱多余的期待,那失望也就会小一些,创业者们也不会那么疯狂。但是不疯狂还怎么称自己是创业者呢?

9.简单将会打败复杂.

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的速度都在变的更快,这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数不尽的选择。从App Store的一百万个App到超市的牛奶货架,我们生活中要做太多的选择。噪音太多以至于用户无法做出高效的决策。在2016年,品牌将会帮助用户减少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很多公司已经尝到的甜头。宝洁公司将其洗发类产品从26个减少到15个,随即见到了10%的收入增长。

像Google Now这样的服务,帮助我们做一些无伤大雅的日常决定,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转变。

宝宝该做什么

去掉下订单的压力。想想办法让你的消费者能够不要浏览产品线。找到他们喜欢但还不知道的产品。

尝试使用更丰富的交互方式。手势交互或者是与环境间的交互都将会能够提供消费建议和相关的服务。传统的交互方式需要用户太多的注意力,更完善的决策能力以及学到的行为。

将算法和专业推荐结合。我们不见得希望音乐服务只提供最新的音乐。当我们更倾向于简单时,要注意不要把事情变的过于简单以至于太枯燥,我们生活中还需要一些乐趣。

  • 就酱插嘴说:这个趋势也是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明年会变的更明显,直到我今年双十一花了7-8个小时才决定购买了一台PC笔记本电脑时(挑的我脑仁疼),我才真正的明白苹果电脑为什么卖的那么好。除了电脑本身的各项指标以外,很重要的是苹果电脑有一个清晰简单的购买渠道(apple.com),还有一个屈指可数的产品线。这两个元素虽然都不属于产品的设计本身,但是都是乔布斯思想的体现。其实设计所涵盖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产品本身,一个与产品相呼应的购买体验也属于设计的一部分,而这一点大多数公司只能抄一个表面(比如说微软开了一个和Apple Store很像的实体店)。

10.从内而外的设计。

2016年,企业将会在内部建立设计团队。服务与产品类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从20年代的67年到如今只有15年。创新的压力从未如此之高。2014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有$16亿被用在研发中。然而在消费者产品市场,仍然有85%的产品难逃失败。

结果是,我们看到许多大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新项目的孵化和创新实验室中,将设计思维带入企业内部。与此同时还有许多行业内的收购发生,Capital One收购了Adaptive Path,BBVA收购了Spring Studio,还有Wipro Digital收购了Designit。现状是,大企业很难单用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来区分自己。文化-从设计导向的创新中可以体验到-可能得到是持续性竞争力的最好方式,因为它最难被复制。

宝宝该做什么

成功是这样的。公司各个层级在设计有关的事情上能够使用同一种语言。让公司内部的对话超越团队本身的结构。鼓励合作和联合创作工作室。

尺寸并不重要。当然每个公司需求不同,但是通常一个企业内部的设计突击队最好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更重要的是有合适的组合。雇佣拥抱变化的人,给团队创造能够鼓励突破现状的环境。确保他们都乐于制作,提出概念,打样以及试验。一定要创造一个合适的文化环境出来。

孤立是不好的。小心自己无意建立了一个完全孤立的设计团队。更好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团队架构中建立小而高效的设计团队,融合进去。

空间很重要。你需要创造一个能够刺激所有人的创造力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墙壁应该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工作空间,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团队的进度。

  • 就酱插嘴说:这一段我是跪着看完的,因为虽然我100%认同这个趋势,但我真的没有切身感受到这个趋势。可能是因为这一点离消费者太遥远了,这更多是公司组织架构的变化趋势,除非我们身在其中,否则很难感觉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相信竞争压力变大这个事实,但却没把握说建立企业内部设计部门是绝对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美国的企业文化和中国企业文化又大不相同,当我们抄来对标公司的产品,我们是否能把对标公司的公司文化也抄来,我要给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可能是一个我们不得不自己探索的问题了。
温馨提示:
  • 请注意,下载的资源可能包含广告宣传。本站不对此提供任何担保,请用户自行甄别。
  • 任何资源严禁网盘中解压缩,一经发现删除会员资格封禁IP,感谢配合。
  • 压缩格式:支持 Zip、7z、Rar 等常见格式。请注意,下载后部分资源可能需要更改扩展名才能成功解压。
声明:
  • 本站用户禁止分享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影像资料。
  •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联系微信:a-000000